在残酷的战争中,头盔不仅能保护脆弱的头部,还能起到出其不意的进攻效果。古往今来,什么样的头盔,才能将战士的攻防效率发挥到极限?起源:头盔,原是进攻型武器?任何看似无意义的礼仪、制度,实际上都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源自生活中的某种物质基础或现实需求。比如,现代军礼中常见的脱帽、敬礼。为什么要脱帽?据说,古罗马帝国的骑士相遇时,有掀起头盔上的面甲的传统。这一来是为了对战友表示敬意,二来是为了让战友看清自己的脸,以免相互误伤。到了中世纪以后,欧洲的骑士已不戴面甲,但掀面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,演变成了脱头盔或脱帽。
坚硬的盔胄 冰冷、沉重却是战士生命的最重要防线在战场上,头部受伤最为致命,因此古人对头部的防护也格外重视。图为现代复刻的明朝钵胄,顶部有缨枪,前额的眉庇有防护和装饰双重作用,两侧下垂的顿项,主要防护脸部和颈部。这位战士正戴上冰冷、沉重的盔胄,准备前往战场。摄影/灵喵侠模特/訾羽其实,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军礼。战国末年的著作《吕氏春秋》中说到,军队经过天子所居之城时,应当把甲胄脱下装在袋子里,把兵器收起来捆在一起,全体军士下车,向天子行礼。